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
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
公车上的大抢劫(暴笑)
前天下午乘公交车回家,上车后发现钱包里没有一元零钞,一着急,便掏出一张十元大票塞进投币口。后来越想越觉得窝囊,于是便跟司机商量,能不能让我守在门口,将下一站乘客本应投进投币口的钱据为己有?司机同意了。
车很快驶到下一站,很多人争着上车。我挡在门口,对第一位乘客说:“把钱给我就行。”对方一愣:“凭啥?”三言两语也解释不请,我就说:“给我就行了,别的不用管。”对方瞅瞅司机,司机点头默许。于是,一元钱到手。依法炮制,很快收了八个一元钱。
接着上来一位大汉,虎背熊腰,剃着板寸,露着刺青。见我拦着他,怒道:“干吗呢哥们儿?”我说:“一会儿再跟你说,先把钱给我。”对方眼珠子都圆了:“说啥呢?”我重复:“把钱给我!”对方张大了嘴,冲司机问:“这小子干吗的?”大汉堵在门口,后面的人上不来,而车厢里的人急着发车,所以大家七嘴八舌地嚷起来:“啰唆什么呢!快给钱!”大汉很快瘪了下去。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包递过来,哭丧着脸说:“老大,身上就这点钱,你们人多,我服了。”
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
看牙
齒牙動搖的窘境
難面對的不只是牙疼
還有一次次面對牙醫,那種【難以啟齒】的尷尬
經常必須相約再見,心中卻想著不如不見
最近在辦公室附近找到間牙科
每次去,總得讓醫生調侃一番
【怎麼有時間牙疼?】....廢話,不疼還來阿
【門牙又不疼,幹嘛要補?】.....能看嗎?
【後面的牙不影響美觀,幹嘛要醫?】......唉,就看牙,哪來那麼多意見?
【那你找個必須要補的理由】....還好我靈光[因為那顆牙,吃的肉比我自己吃的還多.....]
呼~唯一的好處,那牙醫診所不用排隊,不用預約,問同事,也沒幾個人知道,就在那麼近的地方,就有這麼間牙醫診所。
我想,也大概沒幾人能【忍人所不能忍】的去面對【二次傷害】
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
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
濟南
上次到濟南,只是當成往曲阜的中繼,也沒多留意。
到底有多老?
據說,當年【舜】就在這裡耕種,所以,當年被老爸、老弟落井下石的遺跡就是所在的厲山,就是現在的千佛山
不過,千佛山據說也不是因為有千佛,才命名的
根據司機說明,千佛山,是因為當地春節時,習俗要送瘟神,名曰【牽否】(司機口音太重,也說不出哪兩個字),後來就便成了千佛山。
話說那司機,那可得慎重介紹,如果到濟南,肯定要找那位司機,那是機場認識的,真是幸運的一件事。
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
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
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
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
THE HEART SUTRA 心經
( Gone, gone, gone beyond, gone altogether beyond, O what an awakening, all-hail ! -- )
This completes the Heart of perfect Wisdom.
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
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
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
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
狂奴猶故態,曠達是牢騷
公拜問涉世之道,文貞判曰:「得意時毋太快意,失意時毋太快口,則永保終吉。」
公終身誦之,嘗誨門人曰:「得意時毋太快意,稍知利害者能之;失意時毋太快口,則賢者或未能。夫快口豈特怨尤哉!夷然不屑,故作曠達之語,其招禍甚於怨尤也。」
余因憶先高祖《花王閣》剩稿中載,宋盛陽先生贈詩曰:「狂奴猶故態,曠達是牢騷。」與公所論殆似重規疊矩矣。
閱微~如是我聞四
為師者~記之
病中夢至大官署,察其形狀,知為冥司。
遇一吏乃其故人,因叩其:「此病得死否?」
曰:「君壽未盡而祿盡,恐不久來此。」
生言:「生平以館穀餬口,無過分之暴殄,祿何以先盡?」
吏太息曰:「正為受人館穀,而疏於訓課,冥司謂無功竊食,即屬虛糜,銷除其應得之祿,補所探支,故壽未盡而祿盡也。
蓋在三之義,名分本尊,利人修脯,誤人子弟,譴責亦最重。
有官祿者減官祿,無官祿者則減食祿,一錙一銖,計較不爽。
世徒見才士通儒或貧或夭,動言天道之難明,焉知自誤生平,罪多坐此哉!」
生悵然而寤,病果不起。
臨歿,舉以戒所親。故人得知其事云。
閱微~如是我聞三
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
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
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
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
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
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
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
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
測試 LaTeXMathML 顯示數學式
$\lim_{x\to\infty} f(x) = k \choose r + \frac ab \sum_{n=1}^\infty a_n + \displaystyle{ \left\{ \frac{1}{13} \sum_{n=1}^\infty b_n \right\}
$\mathbb{C}$
$\displaystyle{ f(x)=\frac{1-x}{1+x} }$
其他有關 LaTeXMathML 的詳細資訊請參考http://www.maths.nottingham.ac.uk/personal/drw/lm.html。
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
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
拍馬辯析論
翻閱,珍藏的email發現這篇
拍馬首先是一門學問,這一點是務必要確立的。縱觀皇皇歷史,橫看浩浩世界,都是一路拍將過來,又一路拍將過去。故《官場現形記》、《胡雪岩》、《厚黑學》以及《拍馬術》等等書籍列位看官一定要細讀精讀,任何事物如沒有理論的支援是站不住腳的。
其次拍馬是一項技術,是鴻蒙開闢以來所有技術的基礎和催化劑。一如武媚娘、那拉氏老太太,假如不談偏見等因素,她們治國安邦的功績是無法抹滅的,但她們如果不是先把皇帝老兒拍得暈頭轉向、迷得顛三倒四,那麽空有一腔經天緯地之奇志也是妄然。
由此,拍馬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,是現實生活難以分割的部分,談不上高低貴賤。像瀟酒如李白,高興即“我輩豈是蓬蒿人”,怒則“董龍更是何雞狗”,但玄宗一句“老李呀,朕今兒心情不錯,命你賦詩幾首助興”,酒仙忙欣然寫下“雲想衣裳花想容”讚美太真妃楊氏的漂亮。然而有人即熱衷於拍,又在心裏慚愧著,可說君子、小人都夠不上,就無味得緊,算不得真拍家。
拍又分正拍、反拍和隱拍。
正拍者,就是據理力爭,向受拍者發起正面攻擊,並使之最終“不得不”,從而自己名揚天下。在這方面海瑞是個典型。海瑞上書萬曆皇帝,直斥其淫奢、晦政。把“真命天子”氣得渾身哆嗦,大叫:“快把他抓住,別讓他跑了!”太監卻道:“皇上放心,這個人絕不會跑,他在進諫時已經把自己的棺材買好了!”萬曆頹然而歎。其實萬曆心裏是十分清楚的,把海瑞這類人稱之爲“賣直”:殺了我,也成就了我一代英名。看官如有想效仿正拍者,首先要稱稱自己的份量,因正拍者必須要有真才實料,君不見凡是敢和上司拍桌子叫板的,必是有實力的人。此術還有一個要領,就是不可太過份,必須給受拍者留下恰到好處的轉圜餘地,也就是面子。海瑞在技術上是這樣處理的:“皇上本是英明神武的,只是一時被屑小所蒙蔽,如果採納臣子的合理化建議,即可拂雲見日,重振朝綱!”
反拍者,就是直接讚美受拍者;也可間接讚美,但最終定要受拍者知道,以此使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受益。在這點上僧錄贊寧是一個例子。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次去相國寺進香,當他在佛前點燃香火時,就問:“我該不該向佛行禮呢?”贊甯和尚說:“陛下不必行禮。”太祖問爲什麽,他說:“皇上是現在佛,不必向過去佛行禮。”趙太祖一聽非常高興,當即撥款重修相國寺。有志於反拍者,盡可以嘗試,這也是拍馬中較爲常用的戰術。但反拍十分講究智慧、技巧,要拍出品位方可事半功倍,受益無窮。絕不能主子剛說一句“這裏景色雖不錯,卻太靜了,沒有生氣”,就馬上爬進林子裏裝狗叫,那樣也許能逗受拍者一樂,但在受拍者心裏終留不下什麽份量,甚至從此看輕了你。
至於隱拍,則純屬高士行爲,在不知不覺間拍下去,過去很長時間,甚至若干年,受拍者才恍然大悟:哦,他拍我了,舒服!於是曛曛然,陶陶然,兩意相通,對拍者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。這在語言裏叫作潛移默化或同化,是漸進式的,一如“潤物細無聲”的效果。看官如果細心的話,不難從朝代的更疊、人物春秋之中找到隱拍的痕迹。據說劍術的最高境界是“無劍”,到了這個境界,劍手哪怕手無寸鐵,也敢蔑視一切地說聲“劍在”,雖千萬人而吾往矣。拍者亦然,在此境界,哪怕沒拍也敢稱“拍了”,一如禪宗的拍即不拍,一掌下去,風聲鶴鳴,與受拍者朗朗而笑,攜手踏月而去。
以上所說均是拍馬之研究生以上階段,至於買米灌氣,跟班打雜,都屬於“十年制”或者正常學習範疇,只要頭腦靈活,手勤腳快,有二斤力氣即可,故不一一細述。
笨蛋, 問題出在四年級!
收到誠品心書簡介,這書.....
唉!自己看吧!
身為老闆的最佳左右手,五六年級世代以為,在辛苦奮鬥熬了好多年之後,即將在舞台上發光發熱、晉升新富階級的接班人捨我其誰?
在四年級路隊長世代的英明領導下,五六年級世代別說接班,恐怕連好位子的邊都摸不上!
核心價值、個人競爭力,全是四年級老闆用來拐騙你賣命的花言巧語;恫嚇飯碗不保、不犧牲奉獻就難以生存,也都是四年級世代要你乖乖聽話的手段;
侈言換腦袋、自認天縱英明、黨同伐異,更是四年級戀棧高位不讓路的藉口。
社會紛亂、經濟奇蹟不再、產業競爭力下滑、欠缺國際視野……
說穿了,問題都出在四年級身上!
四年級世代在資訊科技革命濫觴、台灣經濟騰飛之際,佔著最好的接班位置,之後更順勢成為產業及社會上的領導階層;然而,在四年級世代領導各行各業的這十多年裡,台灣的整體生活並沒有顯著提升,甚至還向下沉淪,充分證明四年級世代缺乏將餅做大的能力,歷史位置的正確性才是他們成為上層階級的主因。而為了鞏固自身的既有利益,四年級世代固守保守自大的心態,對同黨相互吹捧塑造主流,對異己攻訐指責,還用盡各種手法,打壓和貶低對自己具有威脅性的後起世代。
在一條蜿蜒曲折起伏的山徑上,有一輛行駛得很慢的車子,幾乎佔滿狹窄的單向車道,後面有一輛車子緊隨其後,它不會試圖超越前車,而是維持著與前車差不多的慢速,亦步亦趨地前進,兩部慢車距離時近時遠,形成了一段尷尬的距離。即使後面還有更快速的車,也因為路狹彎曲,又難以逆料對向的來車,而難以超越前車,沒多久,就形成一條長長的車鏈。最前頭的慢車就像「路隊長」一樣,他們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擁有道路的先佔權,對後頭跟著的長長車龍視若無睹,也絲毫不願意讓出位置,讓後車有機會超越。
路隊長的行徑,正是四年級世代的最佳寫照。
■作者簡介
No.2 (土難伯)
台北人,五年級後段生,做過行銷業務人員,曾任職於大型會計師事務所,現職資訊管理服務業務主管。
No.2的職場生涯談不上精采,混口飯吃而已。學過政治經濟學,卻從未以此維生。
No.2和週遭的五六年級同儕好友一樣,在上層階級的眼中表現出色超乎期待的時候,是個沾了四年級光的夥計;如果表現凸槌,就是個理所當然不夠成熟的五六年級。
隨意吃吃的時候,算不上是個饕客;如果講究餐廳飯館,就成了一個貪圖享受的傢伙。
比四年級早下班的時候,是個不知犧牲奉獻積極進取的黑五類;如果事情忙不完得加班時,那得怪自己能力不夠。
點子比四年級好的時候,是個浮誇不實、搞不清楚狀況的菜鳥;如果不願茍同附合四年級的爛點子時,是個才疏學淺又不聽話的眼中釘。
不愛四年級排場應酬的時候,是個不懂人情事故的遜腳;如果行頭比四年級炫,就是個奢侈浪費不知節儉的年輕人。
比四年級更受到部屬愛戴,在公司的前途就堪慮; 如果做得比四年級好還想要超車,要在背後插刀的人請排隊。
總之,No.2就像是個五六年級的五六年級,除此之外,還加上一點點波西米亞文化人驕傲又不安的觀點。